近年來,有機食品打著“無污染”、“純天然”的旗號被炒得“有聲有色”,大受追捧。其身影在市場上隨處可見,健康、保健等各種標簽也在市場上泛濫,令消費者真假難辨。然而市場上的所謂有機食品真的更健康、更安全嗎?恐怕事實情況并不讓消費者樂觀。
按照2005年由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的《有機食品國家標準》,在有機農業種植中,土地、大氣、水環境、選種、施用肥料、除蟲方式等因素都須遵循嚴格的規定。并且,只有通過具有國家資質的機構認證的食品才可稱為有機食品。然而,連日來,記者調查發現,目前市場上的有機食品并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正規。我們都知道,很多有機食品的包裝上都貼有綠色的有機食品認證標識,而這可謂是有機食品的“身份證”,然而,有些有機食品實際上并沒有達到有機的標準,卻依然傍上“有機”的名號高價售賣。更甚者,有不少的食品并無有機食品認證標識,卻也自稱是“有機食品”。
小編認為,造成有機食品市場混亂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認證的混亂和監管的“缺位”。據了解,認證機構每年就下來檢查一次,檢查次數并不頻繁,只是偶然的監督抽查。這樣的監督機制,自然會讓商販有空子可鉆。而在市場環節,國內超市在進貨時,由于缺少設備和手段對有機食品進行檢測,同時對這類產品的認識非常粗淺,導致食品是否達到有機的標準,主要依賴認證機構出具的證明。而正是這種認證給了有機食品真假可“活動”的空間,讓不法分子鉆了空子。據了解,生產商只要花費一兩萬塊錢便可取得一個合法的“有機身份”。 這樣“有機食品”的標簽還有多少可信度?
有機食品市場亂象由來已久,面對超市蔬菜貨架上有機食品、無公害食品、綠色食品等各種標簽,小編不禁在想,怎么才能買到真正的“有機食品”呢?有機認證已不能完全信賴,何不給有機食品上個“雙重保險”!把有機食品納入到食品追溯體系中來,使有機食品成為真正的“有身份”。
通過食品追溯,讓有機食品的“前世今生”都有處可循。生產、加工、流通、消費每一道工序都有真實的記錄,消費者在購買時,只需有手機掃描一下二維碼即可快速查驗身份,讓有機食品真正的“名副其實”!